最新资讯
体重指标(BMI)与中风死亡率

Leung, D. Y., Sit, J. W., & Ching, R. (2016). The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with post-stroke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Stroke, 47(Suppl 1), 195.

早前有研究指出,较高体重指标(BMI)的人比正常BMI的人,有较低的中风死亡率。可是,由本次系统性文献回顾中发现,现时未有足够证据支持较高BMI的人会有较低的中风死亡率。因此,痴肥并不是一个预防中风死亡的最好方法。相反,不少的研究指出,体重指标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都成正比例的关系。因此,体重的控制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一环。

护士为中风病人提供过渡性居家护理服务之成效

Chen, L., & Sit, J. (2016) Evaluation of a modified home care intervention for stroke patients in transition from hospital to home. Stroke, 47 (Suppl 1), ATP381.

在中国,大部份中风病人会由急症医院直接出院回家,但现行的出院前准备服务只针对中风病人的病情,而未能配合中风病人的需要,反映出过渡期护理设施不足。此对照实验希望探究护士为中风病人提供过渡性居家护理服务之成效。中风病人会被分配到两组,一组会接受如常的出院准备服务,而另外一组则会接受为期五节,共四小时,由护士主导的出院前及出院后居家跟进。研究结果显示,有接受居家护理服务的病人住院期较短,出院三十天内中风复发率亦较低。另外,有接受居家护理服务的病人更有较高的生活能力和服药遵从性。详细的研究资料,可于上述文献中找到。

中国文化对中风照顾者角色理解的影响

Qiu, X., Sit, J. W., & Feng, H. (2016).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caregiving role perceptions among stroke caregivers. Stroke, 47 (Suppl 1), ANS3.

中国是重视家庭的民族,亦有孝顺长辈的社会价值。但以往的研究少有探讨中国文化对中风病人照顾者角色理解的影响。是次在中国进行的研究发现,照顾者认为照顾患病的家庭成员是人生预期的一部份,亦是文化所规定的义务。照顾行为更被视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的表现。照顾者相信照顾中风父母是孝顺的美德,也是报答父母方法。这项研究的结果为未来设计中风照顾者的心理支援计划提供重要的资讯。

中风病人生活质素量表(中文版)

Lo, S. H. S., Chang, A. M., & Chau, J. P. C. (2017). Establishing equivalence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measure for stroke survivors.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39(11), 1079-1086.

中风病人的生活质素一直是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及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议题。为更准确地量度香港中风病人的生活质素,本研究将中风病人生活质素量表 (St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SSQOL) 翻译成中文,并探讨其信度和效度。结果显示,中文版的中风生活质素量表能可靠地和有效地去量度本港中风病人的生活质素。此研究有助医护人员准确判断中风病人的情况,作出最适切的医疗决策,以达致更佳的医疗效果。如欲使用本量表,请以电邮与周柏珍教授(电邮地址:janitachau@cuhk.edu.hk)或卢海珊博士联络 (电邮地址:suzannelo@cuhk.edu.hk)联络。

提升中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与恢复生活功能计划之成效

Sit, W. H. J., Chair, S. Y., Choi, K. W., Chan, C. W. H., Lee, D. T. F., Chan, A. W. K., Cheung, J. L. K., Tang, S. W., Chan, P. S., & Taylor-Piliae, R. E. (2016). Do empowered stroke patients perform better at self-management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a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11, 1441-1450.

现时中风的康复治疗多只集中于改善病人的身体活动能力,但其实加强病人的自我管理和生活功能同样是康复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这项研究为中风病人设计了一个为期十三周的计划来提升病人的自我效能感,改善自我管理的行为和协助他们恢复生活功能,并探讨其成效。中风病人会被随机分配成两组,一组会接受如常的中风康复疗程,而另一组在接受如常的疗程外,更会接受为期十三星期的介入跟进计划。介入跟进由护士主导,除了六星期(每星期一次)的小组交流外,更配有家课以加强中风病人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亦会接受每两星期的护士电话跟进。结果显示,曾接受介入跟进的病人,对控制疾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功能都有较大的正面影响。详情可参阅以上文献。

居家复康计划对急性心肌梗塞康复者健康生活质素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Wang, W., Chair, S. Y., Thompson, D. R., Twinn, S. F. (2012). Effects of home-based rehabilitation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Chinese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 Lung, 41(1), 15-25.

复康计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去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生活质素,但是现时很多的复康治疗都是在医院里进行,因此不是所有病人都愿意或完成全部康复治疗。而居家复康计划则为患者提供另一个选择。患者透过自助心脏康复手册的引导,在家居完成康复治疗。此对照实验研究旨在探究居家复康计划对中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成效。研究显示,相比起如常的治疗,一套简单的居家复康治疗计划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来说,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其生活质素,更可降低患者的焦虑感,更能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管理的意识,从而提升治疗的成效。

精神困扰对心脏病患者生理方面的健康生活质素的影响

Lee, D. T. F., Choi, K. C., Chair, S. Y., Yu, D. S. F., Lau, S. T. (2012). Psychological distress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socio-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physical health component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in press, doi: http://dx.doi.org/10.1177/2047487312451541

提升心脏病患者在生理方面的健康生活质素是心脏复康计划的重要一环。近年,越来越多文献指出,精神困扰,例如焦虑、抑郁,会令心脏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转差,减低他们的生活素质。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心脏病患者的个人、临床特征及他们的精神健康与健康生活质素之相互关系。从420名心脏复康患者中,发现心脏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社会上的支持、临床特征如:曾患心绞痛及血脂异常等,皆会影响心脏病患者的精神健康,继而影响他们生理健康生活质素。再者,家庭收入也间接影响康复患者的情绪健康。这项研究为未来设计有效提升心脏病患者在生理方面的健康生活质素的计划提供重要的资讯。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对病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素之影响

Chair, S. Y., Lee, C. K., Choi, K. C., Sears, S. F. (2011).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34(7), 858-867.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可侦测并中止危险的心律跳动,对预防因心律不正而导致猝死有明显的预防及治疗功效。过去少有研究探讨ICD对中国病者自身的成效;是次研究旨在了解植入ICD中国病者的个人及临床特征,并探讨ICD对中国病者于健康相关生活质素的影响,以及ICD电击次数、ICD电击所产生的焦虑及病者对ICD接受程度与健康相关生活质素的相互关系。研究显示,当因为 ICD电击所带来的焦虑指数越高,病者的健康及生活质素指数便会越低,而病者对ICD的接受程度亦会大大下降。此外,病者的个人及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罹患糖尿病、冠心病及ICD电击的经验,均会影响病者对ICD电击所产生的焦虑及对其接受程度,以及影响病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素。

经桡/经皮动脉进行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引发的并发症

Cheng, K. Y., Chair, S. Y., Choi, K. C. (2013). Access site complications and puncture site pain following transradial coronary procedures: A correlatio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in press, doi:http://dx.doi.org/10.1016/j.ijnurstu.2012.12.023

经桡动脉进行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现时世界上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有效减低介入治疗后所引发的血管并发症,亦可以加快病人于手术后的活动能力。为更清楚了解经桡/经皮动脉进行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引发的并发症发病率、导致并发症的因素及因介入穿刺而引发的痛楚指数,我们邀请了85名须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并对他们进行临床监测。研究发现,瘀斑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因穿刺而引发的痛楚则会在手术后慢慢减低。研究亦发现女性、鞘管留置时间,以及止血用压迫器的充气量均会与介入治疗后三小时内所引发的血管并发症有密切的关系。

心脏健康推广计划之成效

Chan, C. K. M., Leung, K. C., Chair, S. Y. (2012). The Effect of Cardiac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in Hong Kong. The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 21-30.

心脏病是香港的第二号杀手。缺乏运动及饮食不均衡在香港是非常普遍的,亦大大增加香港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次研究是希望了解心脏健康推广计划对改善香港市民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管理健康的自我胜任感和十年内心血管疾病病发机会率的成效。计划安排参加者参与共十堂心血管健康和护心饮食工作坊,并到社区设施进行运动练习。参加者在计划进行前和完成后接受有关健康范畴、管理健康的自我胜任感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评估。研究发现,在多个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中,缺乏运动、高血脂和中央肥胖所占的比例最高。在基线评估中,大概22.8%的男性和3.4%的女性参加者的心血管疾病于十年内的病发风险程度属于高。参加者完成计划后运动量及高密度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均有所提升;而体能和管理健康的自我胜任感亦有显著改善。最值得鼓舞的是,参加者的十年内心血管疾病病发风险于完成计划后亦有所下降。总括而言,市民对心脏病风险的认知程度仍然不足;而心脏健康推广计划能改善参加人士的体能、血脂、管理健康的自我胜任感,并减低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