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壓力與高血壓

Spruill, T. M. (2010) Chronic Psychosocial and Hypertension. 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 12, 10-16

很多文獻都指出,慢性壓力是導致高血壓形成的其中一個危險因素。壓力的強度及持續性亦對血壓有著重要的影響。突如其來的壓力已被證實對血壓的負面影響,同樣慢性壓力亦會影響高血壓的持續及其病發率。

有研究指出,當人感受到壓力的時候,交感神經系統便會釋放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導致心跳加速、增加心輸出量及血壓。如果系統長期受壓力活化,血壓便未能回復靜息水平。

壓力可以分為很多種。當中以工作壓力最為常見。於現代社會中,大多數成年人都工作至上,很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工作上,以致壓力囤積而未能有效舒緩,大大影響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因此,我們應該於生活上找出平衡點,於適當時候亦應放鬆身心,以保持心血管系統的健康。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體重指數與高血壓

Bell, A. C., Adair, L. S. & Popkin B. M. (2002) 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Hyperten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55(4), 364-353

眾所周知,高血壓是很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患病者不分種族。由於現代人生活繁忙,飲食不定時及習慣快餐飲食文化,並且缺少運動;這些都是導致高血壓的主因。然而,不同種族人士患病的情況亦有所不同。

不少的研究指出,體重指數(即BMI)與高血壓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II 型和其他慢性疾病都成正比例的關係。由於體內脂肪,特別是腹部脂肪,會令大量脂肪酸在血管裡積聚,增加了胰島素的阻力,因而導致高血壓及其他代謝併發症的發生。

有研究指出,於相同的BMI中,東亞人士的總脂肪及腹部脂肪含量比西方白種人的較高。研究亦表示,預測香港華人高血壓的BMI最佳切點為23.8,比白人的25 為低。因此,體重的控制對於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有著很重要的一環。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均衡飲食與健康

Liang, W., Lee, A. H., Binns, C. W. (2010) White Rice-Based Food Consumption and Ischemic Stroke Risk: A Case-Control Study in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19(6), 480-484

我們常常都說,要預防心血管疾病,例如中風等要訣十分簡單,只要有均衡飲食和健康的生活習慣,就定能事半功倍。當中均衡飲食是指:

  • 減少進食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焦炸食物及肉類等;
  • 減少進食高鹽份的食物,例如咸魚等醃製食物;
  • 多吃蔬菜和新鮮水果;
  • 避免煙酒;

在中國,白米飯是中國人社會裡不能缺少的主要食糧。最近有外國研究指出,中國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因素可能與進食白米飯為主食有關。有關結論還需要更多研究去證實,因此市民無需擔心。只要依照以上均衡飲食的法則,再加上每天三十分鐘的帶氧運動,擁有健康的心血管再不是難事了。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中風後殘障及生活質素變化的研究

Kwok, T., Lo, R., Woo, J., Kay, R & Leung, K F. (2007) Quality of life and handicap of stroke survivors in Hong Kong. Hong Hong Medical Journal, 13(2), 23-27

香港的中風復康服務主要以醫院服務為單位基礎。當患者的身體功能漸漸恢復,患者便會出院並由門診跟進,以保持身體功能的長遠穩定。可是,中風所引致的身體殘障一般未能避免,如果中風病人未能調整這些殘障對心理和社交上的影響,將對其生活質素造成一定影響。

本港有一項探討中風後殘障及生活質素變化的研究指出,患者於中風後首三個月,其生活質素的指標,包括心理健康、社交及自覺生活環境都顯著的惡化。年老患者(八十歲或以上)的情況更甚,其殘障的程度亦較高。雖然行動障礙的情況會隨時間而改善,但其方向感則會變差。

因此,照料年老的中風患者更需特別留神及小心,因為他們的社交網絡及支援都相對的少,身體功能上的功能障礙都可能因各種退化,例如聽力視力損失,而增加,繼而影響其復康之路。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中風的預防

Cheung, C. M., Tsoi T. H., Hon, S. F. K., Au-Yeung, M., Shiu, K. L., Lee, C. N., Huang, C. Y. (2007) Outcomes after first-ever stroke.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13(2), 95-99

中風已成為香港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雖然現代科技的進步及醫療知識的發展已把中風病人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有本港研究指出,推斷中風後之五年內患者的情況並不太樂觀。首次中風後的五年內,有接近四成病人死亡,另外有兩成中風患者在五年內曾復發。在病發後五年,仍有一成病人,須依賴其他人來照顧生活。

以上的數據聽起上來有點嚇人,但這就正正道出中風預防工作的重要性。對於已中風的病人來說,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習慣,有效減壓,多吃新鮮有益的食物,保持低脂、低鹽、低糖之飲食,再配合各方面的物理及職業治療,有助身體功能回復病發前的狀況。中風後復康的道路是漫長的,但相信只要透過各醫療團隊的緊密合作,家人及各位病友互相的支持和鼓勵,病友在復康的道路都並不會孤單。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中風後的抑鬱

Sit, J. W. H., Wong, T. K. S., Clinton, M. & Li L. S.W. (2007) Associated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A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12(2), 117-125

抑鬱症是中風病人於病發後常見的現象。一項本港的研究發現,有接近七成的受訪病人均出現抑鬱的症狀,當中四成病人於病發六個月後情緒依然低落。文獻指出,中風後的抑鬱產生成因,大多來自因中風所引致身體上功能的殘缺,以及家庭角色轉變及心理因素等等。由此可見,除了身體及功能上的治療,病人心理健康的照顧,同樣值得重視。

抑鬱症會對中風病人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包括死亡率增加、住院時間延長,以致醫療費用增加、功能和認知的恢復亦會受到影響,直接降低患者的生活素質。研究又發現,除了家人以外,朋友等的社交支持能有助幫助中風病者避免患上抑鬱症。因此,為自己擴大生活圈子,多參與一些健康的社交活動,不但可以強身健體,更能幫助保持心境開朗,抵抗抑鬱情緒。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勿自行停服血壓藥

Wong, M. C. S., Jiang, J. Y., Gibbs, T. & Griffiths, S. M. (2009).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tihypertensive Drug Discontinuation Among Chinese Patients: A Cohort Study. America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2(7), 802-810

不少高血壓患者都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情。降血壓藥物有很多種,常見的包括利尿藥(Diuretics)、β受體阻斷藥(β-Blocker)、鈣通道阻滯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及ACE抑制藥(ACE Inhibitors)等等。醫生都會依照患者的病情,單獨或合併處方。每種藥物的作用機制及副作用都各有不同,患者應向主診醫生了解各藥物的特性,依照醫生的指示及處方準時服藥,以增強藥物效能及減低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

香港中西文化共冶一爐,有研究指出,不少市民亦習慣自行配製中藥或服用成藥。由於不同藥物的藥性不同,自行服用處方以外的藥物有可能令服藥份量加倍,使作用及副作用增加;並且藥物之間可能產生的作用,亦難以估計。同時,研究亦指明,自行停服醫生處方藥物會嚴重阻礙病情的控制,令患者得不償失,各位要小心留意。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高血壓未被診斷

Chan, W. K., Chung, T. S., Lau, B. T. S., Law, H. T., Yeung, A. K. M & Wong, C. H. Y. (2006).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by private doctor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12(6), 115-118

高血壓是多種心血管疾病,例如腦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心臟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險因素。要避免患上心血管疾病,我們必先認識並妥善控制血壓。

於本港的一項研究中,二成八的受訪醫生指出,超過三成高血壓病人在第一次接受其診斷前並不知道自己已患上高血壓,由此可見香港的普羅大眾對患高血壓的警覺性不足。同時,研究亦顯示高血壓發病者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並且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都沒有明顯症狀,引致延遲就醫,情況令人憂慮。

研究亦指出,公民教育對控制高血壓十分重要,透過教育市民於生活上作出微調,例如多做運動、少吃高鹽份的食物、遠離煙酒,再配合恆常的血壓監控,定期作身體檢查,有助預防、及早診斷和治療高血壓。因此,要保持心血管健康,今天起就應該開始行動了!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生活素質

Chan, D. S. K., Chau, J. P. C. & Chang, A. M. (2005). Quality of life of Hong Kong Chinese diagnose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4(10), 1262-1263

於心臟病的治療中,病情的好轉固然重要,但協助病患者回復發病前的生活素質,都同樣值得重視。心臟病為病人帶來生理,社交,心理及工作的限制。因此,心臟病的治療不單要把生命延長,著眼點還需要放在如何舒緩因心臟病而引起的症狀及改善患者的身體功能。有研究顯示,有伴侶陪伴的病患者的身體功能一般比已離婚或已喪偶的較好,復康的進展亦較快。在這項研究中,八成參加者是已婚,而一成三是喪偶的,研究中前者對自己的生活水平比較滿意,主要因為得到家人及伴侶支持。中國文化重視緊密的家庭觀念,這有助心臟病者的康復。研究亦指出對生活的滿意度與學歷沒有關係。因此,作為家人及朋友,大家千萬不要輕視對心臟病患者的支持和鼓勵!有關詳情請參閱以上文獻。

除了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和鼓勵,心臟病患者亦可參加一些病友組織,與朋輩分享經歷並可互相支持和鼓勵。「關心您的心」(http://www.careheart.org.hk) 和香港心康會 (http://www.hc.org.hk) 都是本港心臟病友組織。

心臟復康的成效

Chair, S. Y. & Thompson D. R. (2007). The effec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nn changing patients’ clinical outcomes. British Journal of Cardiac Nursing, 2(4), 198- 202

大家對心臟復康的成效相信都不容置疑,成效的大與小及能否維持,全在於心臟病患者的「恆心」。有研究指,在參與心臟復康八星期後,病人的運動強度、血壓、體重指標,膽固醇及三脂甘油酸都有明顯的改善。可是當心臟復康計劃完結,在第三個月的檢查中,病人的血壓、體重指標,及膽固醇水平,均比第八星期的指標退步。由此可見,持之以恆的良好生活習慣及適量的運動對心臟復康尤其重要,再加上醫護人員的專業跟進,要擁有健康的心臟就再不是遙不可及了。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