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中國內地心臟復康的發展

Wang, W., Thompson, D. R., Chair, S. Y. & Twinn S. F. (2008). Chinese couples’ experiences during convalescence from a first heart attack: a focus group stud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1 (3), 307-315

心臟病不但對病人帶來身體及精神上的不適,尤其在復康的初期,對患病者的伴侶也帶來一定的挑戰。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心臟病人的伴侶往往會遇到很多難以預料的問題,更要面對生活模式上的轉變及自己和病人的各種情緒反應等等。研究顯示中國內地的醫療教育不足,令伴侶對於疾 病,治療,生活改變及將來,都很困惑。 他們不知如何處理生活及角色上的改變。他們感到擔心,恐懼,甚至自我信心減小。專業人員的幫助都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還有助他們和病人的健康管理。因此, 心臟病人及其家人的感受與經歷都是社會和醫護人員不可忽略的一環。為達到更好的康復,按著不同文化而提供的支援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詳細的研究報告可在以 上文獻中找到。

 

Wang, W., Chair, S. Y., Thompson D. R. & Twinn, S. F. (2009).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perceptions of hospital- 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8 , 3401- 3408

心臟復康的益處,相信大家都聽過不少。在內地,心臟復康仍然處於起步的階段。在一項研究中,學者探討了醫護人員對院內 心臟復康的意見。研究發現,醫護人員認為在內地要建立完善的心臟復康治療,的確遇到不少障礙,如行政制度上的不關注、醫療及人力資源的不足及缺乏醫療保障 等等。除此之外,心臟覆康於中國內地依然未發展完善。醫護人員只為病人提供藥物和覆診時間,但沒有跟進性及完善的復康計劃。而且他們只向病人提供一些有關 正確飲食的專業知識,沒有涉及藥物和治療的知識。這樣大大增加心臟病發率,隱藏的心臟病病人和心臟有人的心理負擔。因此,內地的心臟復康服務仍有待改善發 展。詳情可參閱以上文獻。

心導管及通波仔手術需知

Chair, S. Y., Taylor- Piliaw, R. E., Lam, G. & Chan, S. (2003). Effect of positioning on back pain after coronary angiograph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2 (5), 470- 478

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心臟病的常規程序,經腹股溝穿刺作造影亦是一個常用的方法,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相信並不陌生。由於 術後病人需要臥床休息數小時至 24 小時不等,以防止傷口因活動而出血。因此,病人因長時間臥床而有可能出現不適,如背痛,腰痛或小便困難等等。有研究指出,在醫生的准許及護理人員的協助 下,病者於臥床休息時改變臥床的體位,的確能有助減少背部疼痛不適,並且有效舒緩病者因診斷程序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在此研究中,實驗組的病人在首七小時 內,每小時由護理人員協助,病人可以平臥,左側臥及右側臥。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心臟起搏再同步治療心衰竭

Yu, C. M., Chan, T. S., Zhang, Q., Yip, G. W. K., Chan, C. K., Kum, L. C. C., …Fung, J. W. H. (2006). Benefits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Narrow QRS Complexes and Coexisting Systolic Asynchrony by Echocardiograph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8 (11), 2251-2257

導致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的原因有很多,心臟收縮功能障礙(Systolic dysfunction)就是其中之一。透過超聲心動圖檢查(心臟超音波檢查,Echocardiography),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患者的QRS波段比 正常的較短,配合組織多普勒顯像(Tissue Doppler Imaging)的協助,我們更有可能發現這些患者的心室有收縮不同步的情況 ,以致血液未能有效地由心臟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滯留的血液有可能倒流心房,繼而導致肺和四肢出現水腫的情況,如果病者未能立即接受治理,後果可以十分嚴 重。有研究指,心臟起搏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能有效改善心室收縮不同步的情況。心臟起搏再同步治療是利用植入的房室起搏器,令心房心室的收縮更協調,增進心輸出量。此研究透過把 102個患有心臟衰竭的病人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比心臟再同步治療的效用。研究人員發現心臟再同步治療的確有效舒緩患有心臟收縮功能障礙病人的病情。詳 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有人中風怎麼辦

Fussman, C., Rafferty, A. P., Lyon-Callo, S., Morgenstern, L. B. & Reeves, M. J. (2010). 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Stroke Symptom Knowledge and Intent to Call 911: A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Stoke, 41(7),1501-1507

中風是腦血管疾病的俗稱,由於腦部血液的供應受阻,令氧氣和養分都未能及時傳送到腦細胞,以致影響身體各部分的功能。 中風一般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血栓性中風兩種。病發時,患者可能會覺得四肢出現麻木不靈活的感覺,說話變得含糊不清,視覺都可能會受到影響,甚至意識混亂。

因此,如果發現家人或自己身上出現以上疑似中風的徵狀,我們應該第一時間把患者送往急症室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有外國的 研究指,於發現中風的徵狀時,有八成半的受訪者都未能及時致電緊急電話以召喚緊急的救援服務。此舉不但拖延了救援時間,更直接影響了救援的效果。

有見及此,我們應該時刻對中風的徵狀保持警覺及敏感度,於緊急的情況下保持冷靜,並致電緊急電話,讓病患者可以及早獲 得適當的治療,提高醫治效果。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壓力與高血壓

Spruill, T. M. (2010). Chronic Psychosocial Stress and Hypertension. 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 12(1), 10-16

高血壓是指血壓持續性過高,主要增加血管疾病如中風和冠心病的風險。由於高血壓初期的病徵並不明顯,部分患者都是由身 體檢查中量血壓後才發現的。患者有時會出現後頸疼痛的病徵,甚至會有頭暈嘔吐的現象。

高血壓的成因相信是與遺 傳和生活習慣有關。此外,有研究指長期性處於高壓力狀態都是引發高血壓的原因之一。當人們處於高壓的狀態時,交感神經系統便會釋放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 物質,引致心跳加速和心輸出量增加,繼而導致高血壓。

壓力亦分為很多種,研究指壓力的主要來源來自工作和人際關係上。一般而言工作壓力較大,都會提高患者於工作、休息和睡 覺時的動態血壓;而缺乏親友支持及單身的人士更是承受較大的壓力,對心血管系統造成一定的負擔。至於較基層人士及受種族歧視者,都被發現較易有高血壓。

因此,我們必須保持心境開朗,盡量於工作和生活上取得平衡。再配合良好的作息及飲食習慣,避免進食高膽固醇和油膩的食 物、遠離煙酒並多做運動,都是減低患上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良方。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香港的心臟護理

Thompson, D. R., Yu, D. S. F. & Chair, S. Y. (2006). Cardiac nursing in Hong Kong: An overseas perspective. British Journal of Cardiac Nursing, 1(12), 589- 594

香港的心臟護理服務發展一日千里。在香港,當心臟病人需要入院,往往是先到「急症室」求診,按病情需要,然後再轉入其 他病房治理。急性心臟病人會轉介到「心臟深切治療部」(CCU)或心臟內科病房(Cardiac- medical ward)。而一般心導管檢查或心導管手術,會在心導管室進行,檢查/手術後會轉回病房繼續治療。

臟外科病人在手術後會入住「心血管外科深切治療部」,待病情穩定後,會轉往外科病房繼續治療。香港首宗心臟移植手術是 在 1992 年於葛亮洪醫院進行。另外醫管局轄下的醫院及一些私家醫院,亦有提供心臟復康服務。此服務在香港已有超過十年的歷史。隨著心臟護理的發展,心臟科護士擔當 的角色更加不容忽視。透過加強護士人才的培訓及對心臟科服務的研究,心臟科護士的知識及護理水平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此舉不但確認了心臟科護士的專業地 位,亦有助提升士氣,更重要的是,這樣更能確保他們不論於院內或是在社區裡,都有更高的能力照顧心臟病患者及其家人。詳細的研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 到。

香港人的心血管病風險

Chair, S. Y., Lee, S. F., Lopez, V. & Ling, E. M. (2007). Risk factors of Hong K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6 , 1278- 1284

很多研究指出,高血壓、肥胖、缺乏運動、高血脂,高血糖及吸煙都是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學者在 415 個本港的心臟病人中發現,當中有接近 12% 仍有吸煙習慣,有接近六成人是超重或肥胖及有四成人血脂偏高。在此研究中亦發現,有體重指標高的病人,通常血壓都較高和好膽固醇水平亦較低。所以建議病人 更應透過多做運動,配合均衡的飲食習慣,從而減慢病情,減低心臟病發的危險。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未雨綢繆,想擁有一個健康的心臟並不是一件難事。詳細的研 究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心臟超音波檢查

Yu, C. M., Sanderson, J. E., Marwick, T. H. & Oh, J. K. (2007). Tissue Doppler Imaging: A New prognostica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9 (19), 1093- 1914

心臟檢查對心臟病患者來說相信都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中,超聲心動圖(心臟超音波檢查, Echocardiography)就是目前最常用而又非創傷性的診斷方法。透過使用超聲波,醫生不但可以為患者評估心臟的大小和形狀、心臟的排血量,和 心臟的損傷,更特別的是可以評估心臟瓣膜的功能,看看有沒有在心室收縮時,出現血液倒流心室的情況,以達到協助診斷,找出病因和病情監察的目的。此外,組 織多普勒顯像(Tissue Doppler Imaging)則是一項較新的技術,可以準確地評估心臟的血液流動方向和速度,對協助評估及診斷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和高血壓的病情,與超聲心動圖發 揮相得益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以上的兩項檢查都沒有副作用,不會為病人帶來額外的痛楚負擔。詳細的資料,可於上述文獻中找到。

 

Chair, S. Y. & Pang, A. M. H. (2008). Patient education befor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British Journal of Cardiac Nursing, 3 (1), 32-36

近年,冠心病已經成為香港人的第二號殺手,病者更有年輕化的趨勢。有研究指, 隨著病患者的知識水平提高, 心臟病的術前教育有助提高病患者對病情的了解和增強治療的信心,對治療的滿意度都因此大大提高。研究指一個有系統性的術前護理教育 ,教育內容包括術前開始靜脉輸入、穿剌部位在腹股溝或手腕動脉、穿剌部位會被剃毛和禁食六至八小時;手術時病人會仰臥、遵醫囑閉氣數十秒及當注射顯影劑時 全身會有熱的感覺。術後病人要卧床休息數小時,並要注意穿剌部位有否出血和出院後的生活習慣需要的改變等,可以有效地增加病人對手術的認識。 相比已接受手術但沒有術前教育的病人來說, 他們的心臟病及其管理的知識比較高。有見及此,近年 醫護人員亦相應地加強對心臟病的術前教育,為病患者帶來更多更新的心臟病治療資訊,減低病者對心臟病及治療的誤解, 於治療效果上帶來相得益彰的作用。研究詳情請參考以上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