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急救,重要嗎?有意義嗎?
作者:蕭玉珍護士(明愛醫院急救培訓中心經理,美國心臟協會
ACLS,BLS 區主任導師,美國心臟協會ACLS,PALS,BLS 主任導師,
美國心臟協會 ACLS, PALS, BLS導師)
如果有一天你看見一個人在你面前倒下,你會有什麼行動?打999?馬上為病人進行急救?或是惶惶然不知所措?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要預先武裝自己,學習急救訓練。
學習急救有救人自救的作用,相信大家都會同意。例如,在公眾地方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 AED)’就是為了方便曾經學習使用的市民能隨時隨地用所學的急救技能去拯救有生命危險的人。有些學校更已把“急救學”列入必修課程,從小就培養學生掌握急救知識。
無論是意外受傷或是突發性疾病的傷患;事發後的十分鐘時間內,就是他們能否得到適當治療的黃金時間。如果有目擊者能在這關鍵時刻為傷患者作適當的急救措施,就會大大提高傷患的存活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大力推動急救訓練普及化;只要有多些人學習急救,就有更多的人有救人自救的能力,也可提高傷患的生存機會。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0年資料顯示,在院外突然猝死的患者,少於三份一人能接受到即時的心肺復甦法。少於百份之八的突然猝死患者可以安然離開醫院。這些突然猝死患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環境中發生。他們很多都是沒有其他病史或誘因。突然猝死患者跟心臟病患者是不同的;他們多是由於心臟突然加速引致心律失常或雜亂無章,引致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心臟停止跳動最常見的心律為心室纖維顫動(大約75%)。而心臟病是由於心臟某部份的心臟血管缺血而引致心臟肌肉梗塞,再而可導致心臟停上跳動。
無論是那一種原因引起的心臟停上跳動,我們都可以為患者提供及時的心肺復甦術。為什麼要進行心肺復甦術?因為一個人從沒有呼吸、沒有心跳開始算起,四至六分鐘內腦細胞會開始缺氧,若不即時給予心外壓讓血液輸送氧氣到腦部去的話,腦部缺氧只要超過六分鐘以上,就算救回來的話,腦部可能部分功能受到影響(例如喪失言語功能、無法控制肌肉神經等等),重則可能會成為永遠成為植物人。
為患者提供及時的心肺復甦術,我們首先得確定環境安全;輕拍患者雙肩,檢查有沒有意義及反應;發現患者沒有反應,馬上尋求援助,打999,找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接著檢查患者有沒有呼吸,或有沒有正常呼吸;如沒有呼吸或發現異常呼吸,應馬上為患者進行每分鐘100次、深度為2吋之心外壓。在30次心外壓進行後,可選擇進行2次人工呼吸;也可持續為患者進行心外壓。直至患者恢復過來,或其他支援者帶來了AED為止。這就是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0年指南,C-A-B的處理方法。
心肺復甦術可以延長腦部和心臟的功能,等待專業救護人員到場,為患者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救護。而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可以有效地治療心室纖維顫動。AED可以為患者提供去顫電擊(Defibrillation)。去顫電擊是在極短時間內發放出大能量電流經過心臟,使心臟肌肉暫時停止活動,希望心臟能有機會重新正常啟動。去顫電擊之成功率會隨著時間而下降,每分鐘大約降7-10%左右;患者的救活率在10-12分鐘後會接近零。儘快為患者提供去顫電擊是成功搶廠心臟停上跳動的主要因素。
心肺復甦術的理論第一次被提出來是在西元1960年,發展至今也已經將近五十年,但是接受過心肺復甦術而存活下來的人卻不到一成。原因很簡單,我們想得太多,也想得太複雜。很少目擊者真的會出手相助。心肺復甦術是這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識技術之一,因為沒有什麼會比生命來的更加寶貴,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與推廣,讓全民都了解到它的重要性,它是保障及延續生命最大的契機,也是生命跟死神搏鬥的最終防線。